城市设计的三个层次(城市设计的四个基本特征)

2024-12-22

我国的城市结构?

城市结构涉及经济、空间和社会三个维度。空间布局以CBD为核心,形成辐射效应,推动周边功能区发展。 9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演变呈现城市建成区扩张和内部结构优化整合两大趋势,即“同心圆模式”的郊区城市化。

从空间布局来看,我国的城市结构主要围绕着中央商务区(CBD)为核心,形成辐射效应,推动周边功能区的同步发展。进入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的演变呈现为两大趋势:一是城市建成区的不断扩张,二是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整合,这一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同心圆模式”的郊区城市化。

中国非农产值和就业的扩张没有产生相应的城市化拉动力,原因有三:一是非农经济的重型结构抑制了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二是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的非农产业造成了非农化与城市化的脱节与背离;三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结构畸形限制了城市本身的辐射与吸纳能力。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在空间上的体现,它决定了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布局。城市空间结构通常分为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空间结构。内部空间结构涉及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及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功能的布局。

为什么说研究城市形态对城市设计有重要作用

1、从宏观上讲,城市形体环境的设计,是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连接点。其背景为社会结构、经济实力、民族传统、城市功能、土地效用等城市形态要素,以科学理性方法,研究城镇基地上物质要素的相对时空关系。

2、因此,系统性的城市形态研究对于强化和整合城市设计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快速的的地区。 该专业专注于研究城市形态、空间布局以及公共空间的设计与改造。 在这些领域,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发挥着重要作用。

4、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的互动是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研究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的力系同构现象,可以发现城市形态的演化过程往往受到城市设计的影响。例如,城市设计中的空间布局和交通规划能够引导城市形态的发展方向。

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设计,具有怎样的内涵与特征

陈庆云认为公共政策具有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刘玉等认为公共政策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广泛性和动态性;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具有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功能多样性和过程性。本文认为公共政策最基本的三个特征是:权威性、动态性和层次性。

陈庆云(2006)认为公共政策的特征有: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刘玉等(2005)认为公共政策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广泛性和动态性;张金马(1992)认为公共政策具有阶级性、价值相关性、合法性、权威性、强制性、功能多样性和过程性。

公共政策的特征包括公共性、目标导向性、政府主导性、决策多元化、法律基础性、评估和调整性以及可变性。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分析和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政策改进提供思路。公共政策对于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